西湖杂咏·秋

用以阅幽奇,岂能资口腹。十分煎皋卢,半榼挽醽醁.翦除幽僻薮,涤荡玄微窟。学海正狂波,予头向中bK.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上有罗衣裳,凉风吹不休。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从北南归明月夜,岭猿滩鸟更悠悠。古物神光雪见羞,未能擎出恐泉流。暗临黑水蛟螭泣,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如今宛转稊着地,常向绿阴劳梦思。不道彼树好,骚屑随风远,悠扬类雪轻。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

西湖杂咏·秋拼音:

yong yi yue you qi .qi neng zi kou fu .shi fen jian gao lu .ban ke wan ling lu .jian chu you pi sou .di dang xuan wei ku .xue hai zheng kuang bo .yu tou xiang zhong bK.yuan tian ming yue chu .zhao ci shui jia lou .shang you luo yi shang .liang feng chui bu xiu .lv pu di yu diao yu gui .gan ge yi shi san nian bie .chen tu na kan wan shi wei .cong bei nan gui ming yue ye .ling yuan tan niao geng you you .gu wu shen guang xue jian xiu .wei neng qing chu kong quan liu .an lin hei shui jiao chi qi .liu xu xing hua liu bu de .sui feng chu chu zhu ge sheng .ru jin wan zhuan ti zhuo di .chang xiang lv yin lao meng si .bu dao bi shu hao .sao xie sui feng yuan .you yang lei xue qing .bao qiu liang jian zhi .si yue si pian qing .

西湖杂咏·秋翻译及注释:

请问您来的(de)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you)?
③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林景熙 古诗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16.家:大夫的封地称“家”。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yue)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7、莫也:岂不也。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zhuang)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kan))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zhong)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ge)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⑶十三身袭富平侯:指张放十三岁就继承(cheng)富平侯爵位。按:清冯浩云:“放之嗣爵,《汉书》不书其年,此云十三何据?《孔子家语》里说周成王十三岁就被立为嗣,这里可能是借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su)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24.本:树根。欲:要。舒:舒展。培:培土。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79缶:瓦罐。

西湖杂咏·秋赏析:

第二部分  (第2、3、4自然段)是信的中心部分。作者针对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八个字来发议论,引出自责,借题发挥,字字矢弊。  第2段,“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孚”,信用、融洽。“称”,符合,配得上。“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是刘一丈在信中勉励、劝慰宗臣的话。(上下级互相信任,才与德与自己的地位符合。)刘一丈希望宗臣能上下相孚和称位,勉励宗臣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宗臣有深切的感受。(他谦虚地说,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很不相称,这一点我本来就知道。至于上下互不信任的毛病,我身上表现的就更为严重。)这里表面上是作者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预设伏笔。一涉及到这个问题,作者就不禁联想到官场的情况--奸臣当道,贪官满朝,谄媚之徒青云直上,正直之士仕途艰涩。这那里还谈得上“上下相孚”呢?于是文章很自然的由说自己“不孚”之病,转而为揭露官场的腐朽丑恶架起了桥梁。  第3段,揭露上下相孚的真相,这是全文重点。“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紧承上文。“且”,提携连词,相当于“再说”、“那么”。“何哉”,反诘嘲讽语气,表现作者不屑一谈,不吐不快的心情。他要把丑恶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让人们看看现在的所谓“上下相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文章对此没有空发议论,是用漫画形式勾画出官场现形图。作者以典型化的手法作了形象化的回答。作者描写了客求相公这一组镜头。“客”是下级,是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官僚。而作为上级的“相公”,又是喧赫一时的权相严嵩。通过“客求相公”的描写,作者揭示出了这上下互相信任的内幕实质。干谒求见的这一组镜头写的非常精彩。  第一个镜头写客见相公之难。先看下级求见时的丑恶姿态。有这么一个下级小官僚“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从早到晚打马奔走,恭候在权贵的门口。“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指鞭打。可是“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当守门人故意刁难不肯让他进去的时候,他便甜言蜜语装作女人的媚态,(可看出客者为个人仕途而不择手段)并把袖里藏着的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求守门人帮他一把。“袖”,名词作状语,在袖子中;“私”,偷偷地赠送。“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其实守门人得了他的贿赂拿他的名片进去通报了,主人也不会出来立即接见他。“即”,即使。“刺”,名片。“即”,立刻、马上。于是他只好“立厩中仆马之间”,任凭恶气侵袭衣襟,即使饥寒毒热不可忍,他也不肯离开。“抵暮,则前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把他折腾了一天,至到傍晚,那个先前得了贿赂的人才出来告诉他,相公今天累了,谢绝今天会客。请你明天再来吧。“暮”,晚上。到了第二天又不敢不来,他在家里心神不安“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通宵披衣坐着,一听鸡叫赶紧起来梳洗,再骑马赶去敲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反问修辞)?’”这个人已利令智昏,半夜三更去叫门,守门人大为关火,厉声问道:谁?他小声答道:昨天那个客人又来了。守门人更加怒气的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勤快呢?那有相公这个时候出来见客的吗?  这里写到“相公倦,谢客矣”“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这里的“相公”是什么意思,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作者在这里故意把权贵们说成“相公”,旨在巧妙地讽刺权奸—宰相严嵩。受到这番冷落,“客心耻之”,他心里也感到耻辱。“耻”,以……为羞耻。但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达到目的“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他强忍着对守门人说:实在没有法子,您姑且放我进去吧!“亡”,通无。“姑容”,姑且。于是“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门者再次得了他所赠的银子,才起来放他进去。他“又立向所立厩中”,又站到他昨天站的马厩里。我们看,一个下级小官僚为了巴结大官吏,以图升官发迹,不得不厚颜无耻的买通把门官,先以甜言蜜词,后以袖内屯金,还要忍受冷遇和侮辱,“立厩中仆马之间”,尝饥寒毒热之苦,尽管碰壁而归,仍不罢休,继续坐而达旦,第二天鸡叫即起,继续走马抵门,门者再次刁难,他始而强忍,继则哀求,最后只得再行贿赂。既使得其进门,仍立厩中仆马之间。这里,作者以传神之笔,把那个下级小官僚的卑劣伎俩,丑恶灵魂刻画的淋漓尽致,唯妙唯肖。展示出一个封建社会上骄下臾的群丑图,这里把门者写得盛气凌人,怒呵怒斥;客者却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用意是:表现客者为求谒于主者自愿受之的丑态;也是映衬主者跋扈,不可一世)  第二个镜头写“客见相公”,请看权者召见时的卑鄙行径。经过两天的努力,两次贿赂,忍受了两次马棚之苦,终于感动了上帝。“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谢天谢地,幸亏主人出来,坐北朝南召见他,他诚惶诚恐地跑上前去爬在台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听得一声主人“进”,他连忙拜了几拜,仍爬在地下故意不起来,起来后马上奉上贿赂的银子。“主者故不受”,而主者故意推托,“则固请”,他就坚持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主人故意坚决不受,他就再三坚决请求。“故”,故意、含假装意。第一个“固”,坚持。第二个“固”,仍是坚持(故固不受,这是故意装出一付清高以遮盖他那贪财之心)。如此诚恳,盛情难却,主人这才“命吏纳之”,叫手下收了银子。他如释重负,大喜过旺,“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他忙又爬下再三拜谢,又故意迟迟不起来。他知道主人即已收下他的银子,一定帮他的忙,他能不感恩吗!“起则五六揖始出。”爬下作了五六个揖才慢慢起来。这段文字最富讽刺意味和喜剧色彩,“南面召见”本是国君召见丞相,这里喻指奸相严嵩专权。那个小官僚听说召见,受宠若惊,立即故作恭谨惶恐之态“惊走”“匍匐”“再拜”“固请”“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步步推进,层层渲染,一个可卑可鄙的小丑形象如在目前,呼之欲出,令人忍隽不掬。更于权者,虽寥寥数字,但声威俱全,一览无余。他自恃为尊,金口难开,只一个字“进”,足见他骄横跋扈,赫赫威势。对“所上受金,故不受”,“故固不受”,故作姿态,虚伪奸诈,令人肉麻。  这段话描写刻画出“干谒者”和“权贵者”怎样的丑态?干谒者的丑态:极尽谄媚贿赂之能事;权贵者的丑态:极其贪得而故作清廉。  作者主要通过何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是行为描写,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人物的丑态。  文中连用了三个“故”字,四个“固”字,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使用这几个字及其艺术效果。“故”,是故意,虚情假意。“固”,是坚决。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人的态度是矛盾对立的,作者放到一起,并反复使用,是为了强调“干谒者”和“权贵者”的坚决,实质都是极虚伪的。愈坚决就愈虚伪,愈要掩盖虚伪也就愈坚决,因而也就更显其虚伪,这就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们极其丑恶的心态。  第三个镜头写客见相公后的得意样子。那个小官僚被召见之后,如愿以偿,摇身一变又是一幅面孔。“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笑揖,大喜,奔出。”他出来对门人作揖道:幸蒙大官人照顾我,希望下次再来不要阻挡我。受门人向他还了一个礼,他便欣喜若狂地跑了出去。“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他骑在马上遇见相识的人,就扬起马鞭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很赏识我,很赏识我。并虚假地说了相公厚待的情况,即便是了解他底细的人,也在心里敬畏相公而厚待他了。“所交识”,所与交游熟识的人。“适”,刚才。“厚”,厚待、看重、赏识。相公因得了他的贿金“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相公稍微伺机跟人说一下,某人不错,某人不错!“闻者亦心计交赞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着这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一齐称赞他。这里“相公厚我,相公厚我!”“某也贤”“某也贤!”两个反复手法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把官僚的狐假虎威,奸相的信口雌黄,揭露的淋漓尽致。而那些势利之徒,鹦鹉学舌之状也不唯妙唯肖。文章至此顺势而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与这一段开头写奸者“所谓浮者何哉?”紧相呼应,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里通过上门者、客者、权者三人丑态栩栩如生的刻画,十分形象的刻画了官场中十分黑暗。所谓“上下相孚”,只不过是上下勾结,欺世盗名的代名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长者谓仆能之乎?”(您老人家说我能够这样做吗?)这冷言一语,力发千钧,问的有力,表明作者不同流俗的态度和激愤之情。文章转为叙述自己,洁身自好,不肯向权贵们低头的作风。  第4段,写作者自己自恃高洁之权贵的品质。“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岁时”,一年的四时节令,指逢年过节。“伏腊”,指夏、冬祭祀的日子,指重要节日。(前面所说的权贵之家,除了逢年过节、伏腊祭祀递一张名帖以示祭祀外,常年不相往来。)从时间上说,在漫长的一年中,作者只有在夏天伏日、冬天腊日这些节日投上名片,以祭名节,整年都不登权贵之门,这和“客,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是一个对比。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偶尔经过他家门口,我则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加鞭催马快跑过去,好像有谁追赶似的。)“间”,间或,偶尔。“疾”,快、迅速地。从态度上说,作者见到或经过权者之门时,他捂着耳朵、闭着眼睛,急忙跑过去,这样的急速行走,表现了作者唯恐沾染上臭气的清高气节,和“客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惊走”匍匐阶下”,“大喜,奔出”这样的描写,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照。  “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唯守分尔矣!’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这就是我心胸狭隘的胸怀之处吧!,因此常常不被长官所喜欢,我却更加不理会这些。,不仅如此,而且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自我安慰:“人生祸福,命中注定,我只有谨守本分就行了!”恐怕要讨厌我太过迂腐了吧?)运用了反问修辞。从结果上说,作者这种正直、清廉的作风,导致了“长不见悦于长吏”,权贵们的提拔那就更提不上了。但作者不以此畏矣。  这一段与上一段处处形成对照,作者把正邪、洁污、直曲区分的经纬分明,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污浊现实的反抗态度,这在当时政治黑暗,士大夫不顾廉耻的情况下,那是难能可贵的。诘句“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意在言外,余味无穷。一则总结了所谓和当时的时尚是大相径庭。这诘句深刻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满怀作者的无限愤慨。  以上是第二部分,这是全文主体。作者借用刘一丈来信所写“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大加发挥,通过具体的形象真实地尽情地描绘了“客”鉆营拍马屁的丑态,并衬托了相公的淫威虚假。写的夸张形象,穷形尽现。写自己处处和时尚作对比,并以反诘句明确表现自己,不能“上下相孚”,写的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这些现实弊端和自己的现实,在内容上是一邪一正,风格上是一谐一庄,恰当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两种风气及作者的鲜明态度。  在这封信中,作者借对方来信中提到的“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句话展开议论,但整篇文章却只议论“上下相孚”一个方面,为什么?  刘一丈的来信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告诫作者。作者在回信中着重谈了“上下相孚”的看法,而没有谈“才德称位”,这是因为“上下相孚”和“才德称位”是互为因果的,是互相依存的,讲明当时社会根本不能“上下相孚”,才德不能称位也就不论自明了。抓住“上下相孚”一点来做文章,这是一种集中笔墨,切中要害的写法。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候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题红叶》宣宗宫人 古诗》诗中的“到人间”三字,含有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幻梦是融合在一起的。总的看来,《《题红叶》宣宗宫人 古诗》诗之空灵酝藉,言简意长,给人以玩索余地。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宣宗宫人 古诗》诗的赞语。
  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
  下段则引证西周史事,来说明此理。西周之兴,国家将老人供养起来,请他们发表对国事的意见,求言于老者,也是借助于老成者的人生和政治经验的做法。可到了西周的衰世,周厉王为政暴虐,使巫为监者,监视国人的谤言,国人道路以目。而周厉王终于被国人流放,西周也走向了自己的灭亡。成败史迹,岂不昭然具在,令人心悖?可以说,“敬慎如铭”,于此亦可见到。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部分  (第2、3、4自然段)是信的中心部分。作者针对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八个字来发议论,引出自责,借题发挥,字字矢弊。  第2段,“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孚”,信用、融洽。“称”,符合,配得上。“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是刘一丈在信中勉励、劝慰宗臣的话。(上下级互相信任,才与德与自己的地位符合。)刘一丈希望宗臣能上下相孚和称位,勉励宗臣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宗臣有深切的感受。(他谦虚地说,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很不相称,这一点我本来就知道。至于上下互不信任的毛病,我身上表现的就更为严重。)这里表面上是作者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预设伏笔。一涉及到这个问题,作者就不禁联想到官场的情况--奸臣当道,贪官满朝,谄媚之徒青云直上,正直之士仕途艰涩。这那里还谈得上“上下相孚”呢?于是文章很自然的由说自己“不孚”之病,转而为揭露官场的腐朽丑恶架起了桥梁。  第3段,揭露上下相孚的真相,这是全文重点。“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紧承上文。“且”,提携连词,相当于“再说”、“那么”。“何哉”,反诘嘲讽语气,表现作者不屑一谈,不吐不快的心情。他要把丑恶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让人们看看现在的所谓“上下相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文章对此没有空发议论,是用漫画形式勾画出官场现形图。作者以典型化的手法作了形象化的回答。作者描写了客求相公这一组镜头。“客”是下级,是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官僚。而作为上级的“相公”,又是喧赫一时的权相严嵩。通过“客求相公”的描写,作者揭示出了这上下互相信任的内幕实质。干谒求见的这一组镜头写的非常精彩。  第一个镜头写客见相公之难。先看下级求见时的丑恶姿态。有这么一个下级小官僚“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从早到晚打马奔走,恭候在权贵的门口。“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指鞭打。可是“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当守门人故意刁难不肯让他进去的时候,他便甜言蜜语装作女人的媚态,(可看出客者为个人仕途而不择手段)并把袖里藏着的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求守门人帮他一把。“袖”,名词作状语,在袖子中;“私”,偷偷地赠送。“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其实守门人得了他的贿赂拿他的名片进去通报了,主人也不会出来立即接见他。“即”,即使。“刺”,名片。“即”,立刻、马上。于是他只好“立厩中仆马之间”,任凭恶气侵袭衣襟,即使饥寒毒热不可忍,他也不肯离开。“抵暮,则前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把他折腾了一天,至到傍晚,那个先前得了贿赂的人才出来告诉他,相公今天累了,谢绝今天会客。请你明天再来吧。“暮”,晚上。到了第二天又不敢不来,他在家里心神不安“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通宵披衣坐着,一听鸡叫赶紧起来梳洗,再骑马赶去敲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反问修辞)?’”这个人已利令智昏,半夜三更去叫门,守门人大为关火,厉声问道:谁?他小声答道:昨天那个客人又来了。守门人更加怒气的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勤快呢?那有相公这个时候出来见客的吗?  这里写到“相公倦,谢客矣”“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这里的“相公”是什么意思,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作者在这里故意把权贵们说成“相公”,旨在巧妙地讽刺权奸—宰相严嵩。受到这番冷落,“客心耻之”,他心里也感到耻辱。“耻”,以……为羞耻。但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达到目的“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他强忍着对守门人说:实在没有法子,您姑且放我进去吧!“亡”,通无。“姑容”,姑且。于是“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门者再次得了他所赠的银子,才起来放他进去。他“又立向所立厩中”,又站到他昨天站的马厩里。我们看,一个下级小官僚为了巴结大官吏,以图升官发迹,不得不厚颜无耻的买通把门官,先以甜言蜜词,后以袖内屯金,还要忍受冷遇和侮辱,“立厩中仆马之间”,尝饥寒毒热之苦,尽管碰壁而归,仍不罢休,继续坐而达旦,第二天鸡叫即起,继续走马抵门,门者再次刁难,他始而强忍,继则哀求,最后只得再行贿赂。既使得其进门,仍立厩中仆马之间。这里,作者以传神之笔,把那个下级小官僚的卑劣伎俩,丑恶灵魂刻画的淋漓尽致,唯妙唯肖。展示出一个封建社会上骄下臾的群丑图,这里把门者写得盛气凌人,怒呵怒斥;客者却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用意是:表现客者为求谒于主者自愿受之的丑态;也是映衬主者跋扈,不可一世)  第二个镜头写“客见相公”,请看权者召见时的卑鄙行径。经过两天的努力,两次贿赂,忍受了两次马棚之苦,终于感动了上帝。“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谢天谢地,幸亏主人出来,坐北朝南召见他,他诚惶诚恐地跑上前去爬在台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听得一声主人“进”,他连忙拜了几拜,仍爬在地下故意不起来,起来后马上奉上贿赂的银子。“主者故不受”,而主者故意推托,“则固请”,他就坚持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主人故意坚决不受,他就再三坚决请求。“故”,故意、含假装意。第一个“固”,坚持。第二个“固”,仍是坚持(故固不受,这是故意装出一付清高以遮盖他那贪财之心)。如此诚恳,盛情难却,主人这才“命吏纳之”,叫手下收了银子。他如释重负,大喜过旺,“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他忙又爬下再三拜谢,又故意迟迟不起来。他知道主人即已收下他的银子,一定帮他的忙,他能不感恩吗!“起则五六揖始出。”爬下作了五六个揖才慢慢起来。这段文字最富讽刺意味和喜剧色彩,“南面召见”本是国君召见丞相,这里喻指奸相严嵩专权。那个小官僚听说召见,受宠若惊,立即故作恭谨惶恐之态“惊走”“匍匐”“再拜”“固请”“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步步推进,层层渲染,一个可卑可鄙的小丑形象如在目前,呼之欲出,令人忍隽不掬。更于权者,虽寥寥数字,但声威俱全,一览无余。他自恃为尊,金口难开,只一个字“进”,足见他骄横跋扈,赫赫威势。对“所上受金,故不受”,“故固不受”,故作姿态,虚伪奸诈,令人肉麻。  这段话描写刻画出“干谒者”和“权贵者”怎样的丑态?干谒者的丑态:极尽谄媚贿赂之能事;权贵者的丑态:极其贪得而故作清廉。  作者主要通过何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是行为描写,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人物的丑态。  文中连用了三个“故”字,四个“固”字,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使用这几个字及其艺术效果。“故”,是故意,虚情假意。“固”,是坚决。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人的态度是矛盾对立的,作者放到一起,并反复使用,是为了强调“干谒者”和“权贵者”的坚决,实质都是极虚伪的。愈坚决就愈虚伪,愈要掩盖虚伪也就愈坚决,因而也就更显其虚伪,这就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们极其丑恶的心态。  第三个镜头写客见相公后的得意样子。那个小官僚被召见之后,如愿以偿,摇身一变又是一幅面孔。“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笑揖,大喜,奔出。”他出来对门人作揖道:幸蒙大官人照顾我,希望下次再来不要阻挡我。受门人向他还了一个礼,他便欣喜若狂地跑了出去。“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他骑在马上遇见相识的人,就扬起马鞭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很赏识我,很赏识我。并虚假地说了相公厚待的情况,即便是了解他底细的人,也在心里敬畏相公而厚待他了。“所交识”,所与交游熟识的人。“适”,刚才。“厚”,厚待、看重、赏识。相公因得了他的贿金“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相公稍微伺机跟人说一下,某人不错,某人不错!“闻者亦心计交赞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着这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一齐称赞他。这里“相公厚我,相公厚我!”“某也贤”“某也贤!”两个反复手法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把官僚的狐假虎威,奸相的信口雌黄,揭露的淋漓尽致。而那些势利之徒,鹦鹉学舌之状也不唯妙唯肖。文章至此顺势而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与这一段开头写奸者“所谓浮者何哉?”紧相呼应,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里通过上门者、客者、权者三人丑态栩栩如生的刻画,十分形象的刻画了官场中十分黑暗。所谓“上下相孚”,只不过是上下勾结,欺世盗名的代名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长者谓仆能之乎?”(您老人家说我能够这样做吗?)这冷言一语,力发千钧,问的有力,表明作者不同流俗的态度和激愤之情。文章转为叙述自己,洁身自好,不肯向权贵们低头的作风。  第4段,写作者自己自恃高洁之权贵的品质。“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岁时”,一年的四时节令,指逢年过节。“伏腊”,指夏、冬祭祀的日子,指重要节日。(前面所说的权贵之家,除了逢年过节、伏腊祭祀递一张名帖以示祭祀外,常年不相往来。)从时间上说,在漫长的一年中,作者只有在夏天伏日、冬天腊日这些节日投上名片,以祭名节,整年都不登权贵之门,这和“客,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是一个对比。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偶尔经过他家门口,我则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加鞭催马快跑过去,好像有谁追赶似的。)“间”,间或,偶尔。“疾”,快、迅速地。从态度上说,作者见到或经过权者之门时,他捂着耳朵、闭着眼睛,急忙跑过去,这样的急速行走,表现了作者唯恐沾染上臭气的清高气节,和“客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惊走”匍匐阶下”,“大喜,奔出”这样的描写,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照。  “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唯守分尔矣!’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这就是我心胸狭隘的胸怀之处吧!,因此常常不被长官所喜欢,我却更加不理会这些。,不仅如此,而且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自我安慰:“人生祸福,命中注定,我只有谨守本分就行了!”恐怕要讨厌我太过迂腐了吧?)运用了反问修辞。从结果上说,作者这种正直、清廉的作风,导致了“长不见悦于长吏”,权贵们的提拔那就更提不上了。但作者不以此畏矣。  这一段与上一段处处形成对照,作者把正邪、洁污、直曲区分的经纬分明,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污浊现实的反抗态度,这在当时政治黑暗,士大夫不顾廉耻的情况下,那是难能可贵的。诘句“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意在言外,余味无穷。一则总结了所谓和当时的时尚是大相径庭。这诘句深刻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满怀作者的无限愤慨。  以上是第二部分,这是全文主体。作者借用刘一丈来信所写“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大加发挥,通过具体的形象真实地尽情地描绘了“客”鉆营拍马屁的丑态,并衬托了相公的淫威虚假。写的夸张形象,穷形尽现。写自己处处和时尚作对比,并以反诘句明确表现自己,不能“上下相孚”,写的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这些现实弊端和自己的现实,在内容上是一邪一正,风格上是一谐一庄,恰当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两种风气及作者的鲜明态度。  在这封信中,作者借对方来信中提到的“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句话展开议论,但整篇文章却只议论“上下相孚”一个方面,为什么?  刘一丈的来信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告诫作者。作者在回信中着重谈了“上下相孚”的看法,而没有谈“才德称位”,这是因为“上下相孚”和“才德称位”是互为因果的,是互相依存的,讲明当时社会根本不能“上下相孚”,才德不能称位也就不论自明了。抓住“上下相孚”一点来做文章,这是一种集中笔墨,切中要害的写法。

丘丹其他诗词:

每日一字一词